<rp id="jrg3g"><object id="jrg3g"><input id="jrg3g"></input></object></rp>

    <s id="jrg3g"><object id="jrg3g"></object></s>

  1.      聯系我們    反饋留言  設為首頁 加入收藏 心理體檢測評軟件        
    心理服務
    全民健心

    中元節談“怕鬼”

    [ 字號:   ]發布時間:2023-8-30 責任編輯:ADMIN 閱讀次數:3010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中元節談“怕鬼””


    中元節,也被稱為鬼節、盂蘭盆節,是中國民間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,通常在農歷七月十五舉行。這一節日有著深厚的宗教和文化背景,飽含著對祖先和鬼魂的敬畏與紀念。

    小時候,為了讓貪玩的孩子回家,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被父母的鬼神玩笑嚇唬過。為什么隨著年齡增長、閱歷豐富,我們依然還是會被自己幻想中的“鬼”嚇到呢?

    今天就來聊聊:怕鬼的背后,有著怎樣的潛意識?

    “鬼”藏在人類的集體潛意識中

    榮格提出的集體潛意識認為,原始社會,人類祖先經常處于被兇猛動物襲擊的危險之中,趨利避害時,他們把對危險的防御機制一代代遺傳了下來。

    在進化的歷程上退行到人類“小時候”的那部分人就能感受到人類祖先的的膽怯和不安。

    原始祖先也會將未知的神秘力量分為兩種,一種是好的力量,那就是神,要崇拜起來;一種是壞的力量,那就是“鬼”,要驅除。

    所以即使科學發展到今天,主張無神論的我們在退行時,潛意識深處仍會將未知的、壞的神秘力量幻化成可怕的“鬼”。

    怕“鬼”是內心害怕被傷害

    在心理學中,“鬼”是內心害怕被傷害的一種投射。

    你小時候可能被身邊人用“鬼”嚇唬過,所以在你的想象中,面目猙獰、如影隨形的“鬼”雖然看不見摸不著,但仿佛它卻無處不在,時刻窺探你,冷不丁跑出來嚇唬你,甚至傷害你,讓你不敢在漆黑的夜晚閉上眼睛。

    只有你睜大眼睛,把周圍的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,任何風吹草動都不能逃脫你的“法眼”時,似乎,你就控制住了外在環境,只有外在環境盡在你的掌控中了,“鬼”仿佛才不會出來傷害你。

    看來,怕“鬼”,除了怕被傷害外,還有你無法控制外部世界的無力感。因為超出自身掌控的東西,都有可能被你解讀成潛在的威脅,這時你虛弱的自體就會幻想出一個要伺機謀害你的“鬼”來。

    所以說“鬼”其實在你心里這句話,好像是有些道理的。

    “鬼”是孩子對壞客體敵意的投射

    早年的撫養關系中,如果媽媽或其他撫養者能充分滿足孩子的需求,在孩子的感知里,媽媽或者撫養者就是好客體。

    如果情緒不穩定的媽媽只負責提供給孩子食物,卻看不見孩子的情感需求,和孩子無法產生交流、互動,那媽媽在孩子的感知里就是不完美的壞客體。

    但無論面前的是好客體還是壞客體,愛媽媽是孩子的天性,Ta們不允許自己對媽媽有敵意、有恨,而那些投射不出去被壓抑起來的敵意和攻擊性,在孩子的潛意識里就變成了恐懼,以鬼怪的形象被表達了出來。

    這樣看來,小孩子也會做噩夢就能被理解了。

    所以孩子恐懼的不是“鬼怪”本身,而是它的象征性意義。

    害怕是喜愛的反向形成

      曾奇峰老師的精神分析課里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:

    一個女孩從小由奶奶撫養,奶奶經常帶她去一個水井打水,路上她總會看到一個廢棄工廠的煙囪。慢慢地,她開始害怕起這個煙囪來,長長的煙囪像極了一個張牙舞爪向她示威的魔鬼。

    長大離開奶奶后,她到過很多城市??刹还芩谌魏蔚胤?,附近都不可以有煙囪,看到煙囪她就會被鋪天蓋地的恐懼淹沒。她發現煙囪的能力,已經超乎想象。

    有次她到一個城市,閨蜜給她安排了酒店,她住了不到半小時就堅決要換地方,說附近肯定有煙囪。閨蜜說,知道她有這個忌諱,所以開車考察了周圍方圓幾公里的地方,沒發現煙囪才開的酒店。

    這個女孩還是堅信附近有煙囪,閨蜜只好陪她出去找。果然,在一條小巷子里走了10多分鐘后,發現一個煙囪在一堵院墻后面若隱若現地露了一個頭。

    她的閨驚呆了。這到底是什么緣故?

    曾奇峰老師解釋說,人類的情感具有靈活性,如果不能指向父母,那就只能指向物體。

    就像這個女孩雖然從小跟著奶奶長大,和父母沒有親密的鏈接,但她對父母的愛一直是渴望的,潛意識里,那無法得到的愛和親密變成了巨大的恐懼。

    在對煙囪的喜愛這樣的潛意識沒有意識化的時候,女孩感受到的僅僅是恐懼。


    ● 如何克服對“鬼”的恐懼心理

    恐懼是一種不愉快的感受,加上恐懼時的認知——糟糕的事情正在發生,所以人在恐懼的時候會想各種辦法來克服它。

    ① 直面恐懼,不逃避,是解決恐懼的最好辦法

    恐懼的時候,我們需要思考:我為什么恐懼,誰需要我恐懼,以及恐懼消失了會發生什么。

    有思考參與的恐懼,就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恐懼了。

    對于那個怕煙囪的女孩,怎樣向她解釋反向形成,讓她不再害怕煙囪呢?曾奇峰老師是這樣做的:

    第一:自由聯想。經過引導,女孩自由聯系,除了恐懼之外,那些被她壓抑得很深的對煙囪的情感,比如依戀、喜歡,甚至愛,慢慢就會浮現出來。

    第二:轉化恐懼。因為對別人來說,煙囪可能是生活中可有可無的,但是對這個女孩來說,是一個巨大、重要的存在。所以需要把恐懼轉化成重要存在,然后在恰當的時間再把重要存在轉化成喜歡。

    第三:提出假設。假設女孩早年一直生活在父母身邊,那煙囪對她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客體嗎?這樣的提問,其實在暗示女孩,煙囪有可能只不過是父母的替代物。

    ② 學會接納和看見

    生活中,我們心里的恐懼、攻擊、憤怒等所謂的負面情緒往往因找不到合適的表達途徑,而被壓抑。因此,這些黑色的能量一旦以“鬼”的形象冒出來,我們自己也會嚇一大跳。

    也許,這些“鬼”的出現,不是為了“殺死”你,它不過是一種提醒罷了。

    也許它在提醒你,它需要被看到、被承認、被接納。

    [ ↑返回頂部 ][ 打印 ] [ 關閉 ] [ 返回 ]